郑州新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特殊环境适配方案
隧道内沥青路面施工面临“通风不良、湿度大、光照不足、空间封闭”的特殊环境,易出现沥青混合料降温快、粘结力下降、施工粉尘难扩散等问题,需制定针对性方案,确保施工质量与作业安全。郑州新密沥青拌合站
通风与温度管控是施工前提。隧道内封闭空间通风差,需提前搭建强制通风系统,采用轴流风机(风量≥10000m/h)形成空气对流,将施工粉尘浓度控制在≤10mg/m,同时降低有害气体(如沥青烟)浓度。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需更严格:出厂温度提高至160-180℃,摊铺温度不低于150℃,相比室外施工提高10℃;采用保温型运输车辆,车厢外层包裹保温棉,减少运输过程中温度损耗,隧道内每隔50m设置红外测温点,实时监控混合料温度,避免低温碾压导致压实度不足。郑州新密沥青拌合站
抗水害与粘结强化是质量核心。隧道内湿度大(相对湿度≥85%),易导致路面层间粘结不良、水损害隐患,需强化防水与粘结措施:基层顶面铺设沥青防水卷材(厚度≥4mm),卷材搭接宽度≥10cm,确保无渗漏;层间涂刷乳化沥青粘层油(用量0.3-0.5kg/),涂刷后立即摊铺上层混合料,避免粘层油受潮失效。面层选用密水性好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(AC-13C),控制空隙率≤4%,减少雨水渗入,同时采用重型压路机(总质量≥25t)碾压,确保压实度≥98%,提升路面抗水损害能力。郑州新密沥青拌合站
安全与施工组织优化是保障。隧道内光照不足,需在施工区域设置防爆照明设备(亮度≥200lx),施工人员佩戴反光安全服、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;采用“分段施工、逐段通车”模式,每段施工长度控制在200-300m,设置临时隔离围挡,避免施工与通行冲突。施工完成后,需开启通风设备持续通风24小时,待隧道内空气指标达标后,方可恢复正常交通。例如,某高速公路隧道采用“保温运输+强制通风+密水混合料”工艺,路面通车2年后无渗水、剥落等病害,平整度达标。郑州新密沥青拌合站



